“城市客厅”主题展在静安嘉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在艺术的粘性下,城市与客厅没有边界

作为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计划的收官之作,1月31日“城市客厅”主题展在静安嘉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并于2月3日隆重开幕。它最为详尽地演绎着本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的举办初衷——让当代艺术植入到城市之中,积极介入都市生活,为固有的城市空间赋予崭新的语义。

众所周知,城市空间总是处于内与外、私人与公共的张力之中。正所谓“内外有别”,不同的空间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何才能贯通各种空间属性,使之形成有效的功能性互动,这成了当代城市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可以说,“城市客厅”展正是一种粘合不同空间形态与属性的艺术尝试。不同于以往的当代艺术展览是在空间中呈现作品,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策展人朱晔与联合策展人娄永琪、倪旻卿的思路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通过作品来烘托出空间,重塑空间属性,把异质空间粘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城市客厅”独树一帜的风貌。

“城市客厅”在策展上的新颖首先来自于,它在以艺术史或创作史脉络之外,拓展出一种更亲民的策展思路,即把整个展厅按照家居空间进行功能分布,形成了“影音室”、“厨房”、“书房”、“卧室”、“浴室”与“客厅”等寻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房间”。

在“影音室”中,汇集了余春娜《须弥纳芥•6粗》、刘雨佳《终结的进程》、胡佳艺《冰刀》、王维思《神秘地球和年轻人》、易雨潇《Walking》、唐婉璐《mama》,以及张乐华《喊叫绘画速成教学》等影像作品。这些新锐影像艺术家以其贴近年轻人的时尚与美学而在艺术界异军突起。“厨房”则因为倪旻卿和意大利建筑师Tiziano ﻪCattaneo合作完成的作品《Open your ﻪkitchen》,形成了没有油烟、还能审美的开放式厨房。“书房”里的作品自然离不开阅读和文人情怀,彦风和吴帆的装置《自问自答》搭建起一面由“无字天书”构成的书墙,经由微风吹拂,形成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奇特景象。王博与潘律的《为未来而制的明信片》,则是一场笔友通过明信片互相诉说与寄托情怀的见证。此外,朱海的《望乡》、刘玉洁的《出猎图》、惠欣的《节节高》、王斌的《饕餮饗餐之81桌宴请佳宾》等,则是陈列在书房墙体上的绘画作品。在私密的“卧室”中,则有孟阳阳的《粉红女孩》、徐新武的《缓存》、孙尧的《脸之风景》等作品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得观众想要一窥私密。

在芬兰,桑拿被认为是一种社交场所,戏剧性地模糊了私密性和开放性。娄永琪与胡程把一个“桑拿”装置置入商业空间,是希望通过这种以私密功能植入公共空间的方式,激发观众对“公-私”关系的反思,桑拿屋的一面由轻薄的纸张围合而成,进一步隐喻了这种两分法的脆弱性。桑拿边上是美国艺术家KajaTooming ﻪBuchanan的《知觉Perception》系列作品,与围绕桑拿屋的麦穗,一起描绘了一个海滩和田野的自然场景。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商业与休闲等多种特性在并置中被唤起,呈现一个持续鲜活的过程。

在“客厅”里,入口处是联合了全国三十余位规划师、建筑师利用移动网络空间和碎片时间回答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网络互动作品《嗯微问答》。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沈康、王铬、季铁男将城市的微观研究用影像记录下来,制作成的《微观与介入》的城市思考。杨义飞的装置作品《平行世界》,则源于他对塑胶座椅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的思考,原本司空见惯的椅子浴室在艺术家那里无限膨胀成了巨型事物,从而改变了人与家居的体量关系,促成某种遐思。杨小满的作品《超市食品添加剂》系列设计,则以反讽的态度,用一种给这些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进行“商标设计”的方式,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反思。

惠欣使用一种近似流行广告绘画的技法来完成他对图像的描绘。无论以构图、造型、质感和色彩的关系,使得画面看上去像一幅电脑绘画,极具后工业技术感。蓝天下起舞的仙鹤、阳光中幽绿的竹林、祥云间傲视的俊龙……这些原本东方化的经典视觉形象,被艺术家“乾坤挪移”般置身在超现实情景中。惠欣总是刻意地在画面中为观众设置一个愉快、美丽的情景。艺术家竭尽所能的把世俗文化中对于“美”的视觉体验叠加在作品中。惊艳的视觉效果带来的感观愉悦,颇似当代文化带来的诸多刺激。的确年青一代对于生活美学品味的追求,也受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他们更喜欢以直接、轻松的方式去表现和体验生活。

惠欣自述:“我做的这一块是图像,之前有人说我做的是艳俗图像,我无所谓怎么定义我做的是哪一类图像,选择做图像是因为我不善于随手的勾勾画画,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天赋。我的周围有很多同行,能够想一想就变一个形象,对于这一点我是很羡慕的——这是一种才能。可是经过多次的努力,我发现这一如既往的是我的短处,所以为了避短,我选择图像素材作为参照。我一直觉得艺术家应该善良,所以我个人不喜欢从画面里透露出让人不舒服的信息,即使有,我也更愿意把这种信息隐藏起来。这不说明我对当下设有什么看法,只是我觉得用绘画来说事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我同意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艺术,因为我觉得艺术在整个状态中占的位置及比例并不大,还是简单点好,所以我一直在找一种幸福感。之前我说过: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善良。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已。”

惠欣主要展览有:2013年,看上去很美,Connoisseur Art ﻪGallery(香港,中国);2009年,百乐门,季节画廊(新加坡);2016年,城市变线(上海,中国);2015年,放大---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绘画(重庆,中国),越过山丘,AE艺术工程展(重庆,中国),后黄桷坪艺术_08年以来的视觉维度(重庆,中国);2014年,学院新艺术——第一季(深圳罗湖美术馆,深圳,中国),拆掉那堵墙——沈阳天地当代艺术现场展(沈阳,中国),南京国际美展(南京会展中心,南京,中国);2013年,第五元素——第二届颜文樑艺术奖年轻艺术家群展(苏州美术馆,苏州),Big ﻪsmall ﻪshow(季节画廊,新加坡);2011年,台北艺术博览会(台北);2002年,“漂浮中的梦境”(艺术公社,香港,中国)。其作品《观赏鱼之18》系列被深圳美术馆收藏,《乐意》系列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一山不容二虎》被苏州美术馆收藏,《传说》被上海美术馆收藏,《我爱海岛》被重庆美术馆收藏。2020年,惠欣作品《小龙》在纽约佳士得(海外)拍卖;2018年,作品《风景系列-07》在重庆恒升(重庆)拍卖;2016年,作品《别意•情》在中贸圣佳(北京)拍卖;2011年,作品《阳春》在西泠印社(浙江)拍卖;2011年,作品《玩》在上海泓盛(上海)拍卖;2011年,作品《梦露2》在佳士得(香港)拍卖;2011年,作品《梦露》在永乐拍卖(北京)拍卖;2010年,作品《黄庭外经》在上海云顶(上海)拍卖;2009年,作品《别意•侯》在上海云顶(上海)拍卖;2009年,作品《浮生记•风水》在金仕发(台湾)拍卖;2008年,作品《观赏鱼之三十二》在崇源抱趣(香港)拍卖;2008年,作品《浮生记•小语》在上海嘉泰(上海)拍卖;2007年,作品《浮生记•茕茕》在景薰楼(台湾)拍卖;2007年,作品《新娘》在上海天衡(上海)拍卖;2006年,作品《别意•情》在江苏嘉恒(江苏)拍卖;2006年,作品《浮生记》在北京保利(北京)拍卖;2006年,作品《梅花》在北京朵云(北京)拍卖;2006年,作品《浮生记•呓语》在南京经典(江苏)拍卖;2006年,作品《浮生记》在浙江南北(浙江)拍卖;2006年,作品《两条金鱼》在纽约蘇富比(海外)拍卖;2006年,作品《浮生记•呓语》在杭州翰承(浙江)拍卖;2006年,作品《观赏鱼之三十二》在浙江中财(浙江)拍卖;2006年,作品《红-1》在江苏嘉恒(江苏)拍卖;2005年,作品《浮生记•梦魇》在重庆中艺(重庆)拍卖。

除了通常的家居空间,“城市客厅”还迎来了一个奇特的“飞来峰”——由冯路和多位艺术家集体创作的内爆式的空间展陈设计,该设计通过镜面反射与内置其中的作品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式的对话。在这一展示设计的内部,包含了三件作品:建筑师冯路、张斌、庄慎、范文兵关于上海都市空间的研究项目《SHP1》,重点关注公共空间与私属空间、集体空间与个体空间之间的转化和共生;诗人刘旭俊用他的诗歌改造而成的投影装置《五感》与艺术家卢涛通过行为与多感官体验所创作的作品《相遇之门》,共同构成了对于城市与旅途的全方位体验。

正如客厅是私人住宅里用以沟通与交流的空间,城市也是都市人的公共空间。内与外,私人与公共的壁垒并非坚不可破,它们时常处于变动与互换之中。通过上海双年展城市馆在静安嘉里中心“城市客厅”主题展的全新尝试,艺术作品完全可以验证家居与城市的同构性,使得城市变成都市人的客厅,而我们家宅里的客厅也能够成为微缩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