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魔女宅急便》)

当下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面对的种种社会问题变得越发纷繁复杂,而在我看来,唯独通过小说这种媒介,我们才得以对多数问题进行讨论。”

威尔斯认为,小说在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的调停者、相互理解的推动者、自我审视的工具、道德伦理的展现、生活方式的交流、新风俗的塑造者、律法的批评者,以及社会教条与思想的建立者”。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2021年11月,承载我青春的《桃之夭夭》《飞言情》《知音漫客》等杂志宣布停刊。

网络上一片哀嚎和回忆,更有甚者,说,纸媒消亡史。

由于我还年轻,还没有彻底通读过去所有的小说和历史,也不是纸媒行业里的工作人员,所以我无法说纸媒到底是不是消亡了。

但不得不承认,曾经咬牙攒钱,欢欣雀跃着跑去买小说杂志的青春,在某种角度,以停刊宣告结束了。

那些传遍全班一起落泪的小说,那些连载几年后爆火全网的小说,那些正在连载却看不到下一期的小说……

在每一个更新迭代的际遇里,都在反复上演。

二十多年前停刊的黑白漫画——《黑血》,和二十多年后停刊的小说杂志,隔着时间长河,竟然有着相似的命运。

时代匆匆变幻,物是人非,唯有不变的,是小说。

几百年前出版的小说,历经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仍然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并且不断变化出各种符合时代的形式。

妈妈前段时间刚听完《傲慢与偏见》、此刻我耳机里在放着b站一千万次播放的《野草》、老少都追的《觉醒年代》把《狂人日记》生动展现……

一篇篇小说熬过岁月真火淬炼,逐渐被称为经典,让世人舍不得合上书页、放书架落灰。

“造就经典的并不是批评家的赞许,也不是教授的论述或者学校里的研究,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的喜悦与收获。”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说的这段话,让人禁不住为他点赞。

我无法说哪些小说是经典,也无法指责哪本小说会使人颓废,我只觉得,十几岁时看杂志言情小说时的悲痛不是虚假,二十几岁时看反映现实小说时的愤恨不是演戏。

前几天看高中时喜欢的作者,沈鱼藻写的《旧梦令》,几度看不下去;

再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读到那句:

“最开始,没人重视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次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亡,一座城市的消失,直至这一场灾难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所有想说却不能说的话,在小说里已落于白纸黑字。

时间和误解都消磨不了。

小说就是拥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作者介绍:

你好呀,我是旺才就旺财

专注分享读书笔记和成长思考

每天阅读25min,从书中摘抄出有感悟的话,写300~1000字的感受

是我未来80天要坚持做的事

如果你也想坚持读书和写作,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和我一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