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11时9分,已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天舟四号货物舱舱门;
在完成环境检测等准备工作后,于12时19分顺利进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接下来,航天员乘组还将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飞船里的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关节部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入住”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
01
停靠“太空母港”
发射入轨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踏上追逐空间站的征途,并与核心舱实施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停靠在“太空母港”天和核心舱预留的“航天员专用通道”。
追逐、靠近、牵手、拥抱、共舞……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过程堪比一场“太空华尔兹”。作为实现交会对接的关键产品,对接机构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捕获、缓冲校正、拉近、刚性连接等一系列动作。
△“问天”实验舱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示意动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随着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逐渐靠近,飞船上的主动对接机构会推出对接环,在精准控制下与空间站组合体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实现瞬间捕获。
“牵手”成功后,飞船与空间站还存在着一定的姿态偏差和晃动,此时就需要通过对接机构内部的各类弹簧元件、可控阻尼机构等来实现能量缓冲、消耗及姿态偏差校正,确保对接过程中的巨大冲击能量不会对飞船内的航天员产生身体上的过载。
△问天实验舱转位示意动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待飞船姿态稳定后,主动对接机构会通过收回对接环实现相互拉近,最终“拥抱”在一起;最后,对接机构会通过锁紧12把对接锁,实现飞船与空间站的密封与刚性连接,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对接通道。这时候,航天员就可以依次“下船”,前往空间站。
02
直径80公分的“太空门廊”
从飞船进入空间站,并非像我们走进家门一样简单容易。稳稳停靠空间站后,航天员首先要打开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的舱门,来到飞船轨道舱舱门前。
此时,轨道舱的前端主动对接机构和核心舱的被动对接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一条直径80公分、长约1米的通道,这是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门廊”。在这里,航天员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取出“钥匙”,打开通往核心舱的双重保险门。
这条直径达80公分的圆形通道,相当于正常房间门的宽度。设计师们在地面进行了各类模拟实验,其中一项就是按照航天员体型最大包络,请一位身高1.8米、体重80多公斤的设计师进行了现场穿越人机工效评价,确保航天员“通行感觉良好”。
03
密不透风的“生命通道”
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相当于进入一个大密封舱,为了保证航天员的舱内安全,密封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如何保证100%密封,对接机构框面的密封圈成为其中关键点。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师介绍,神舟飞船的密封圈采用双圈设计,安装在主动对接机构对接面的T型凹槽里,使密封性能得到双重保护。
设计师对密封圈材料也进行了长达6年的攻关,解决普通材料在低温环境中的“脆变”特性以及长期工作后材料老化等问题,最终为航天员打造一条密不透风的“生命通道”。
04
“太空家园”即将建成
今年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30年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创造着中国奇迹,载人航天事业逐步实现了从搭载一人到多人升空、从舱内作业到太空行走、从短期遨游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出差”的历史性跨越。
“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我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员。”经过12年的苦练和准备,蔡旭哲首次出征太空,既高兴又自豪,但更多感到的是责任与使命。他坦言,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了而立之年。不久,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建成,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陈冬说。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将全面完成,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乘时代之风,逐星辰之梦。我们期待着空间站全面建成,期待着英雄的航天员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来源: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华社